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曼谷行 《第三章 俯瞰河中之王—昭披耶河》

一切,都要從這條大河,昭披耶河,也叫做湄南河說起。

昭披耶河,泰國第一大河,泰文譯作“河中之王”或“河流之母”,全長1352

里,源于泰國西北部撣邦高原,注入太平洋。

幾百年前昭披耶河的流域並不如現今我們所看見的一樣,而是成一個馬蹄形。

而在這個馬蹄形的地勢裏有一個地方曾被稱作“Bang Ko”,意為“島上的村莊”。

因爲位于理想的地理位置,Bang Ko是在吞武裏(Thonburi)這個區域裏最先被發展的地方。許多要往當時興盛的阿育塔亞(Ayutthaya)或稱大城王朝去經商的商船都會在Bang Ko歇息、儲物。



(從船上看見的昭披耶河一景)

後來人們發現馬蹄形的河道導致商船的行駛速度變緩,於是在1542年的時候挖了另一條小河道,以便讓商船得以快速通過。後來這條新河道的水流太過湍急,侵蝕了河床的大部分土地,反而喧賓奪主地變成了主要的河道。

於是原本處於舊河道東邊的Bang Ko,這會兒反而變成在新河道的西邊。

在大城王朝于1767年被緬甸大軍付之一炬之後,泰國的首都便被遷至吞武裏區,一個叫Rattanakosin的地方,以便抵抗外敵,並建立起了查克力王朝,也就是現今泰國的王朝

但是由於此處靠近Bang Ko,所以大家都把整個地區稱爲Bang Ko,直到現在的Bangkok,曼谷。

1932年的時候,爲了紀念曼谷建都150年,一座紀念大橋被建立起來,直到現在都還在被使用著。

關於大城王朝和吞武裏王朝的歷史,我會在遲一點的文章裏提到。

由於我們計劃今天到鄭王廟(也稱黎明寺)、臥佛寺和大皇宮去參觀,所以爲了避免人潮和毒辣的太陽,我們決定早點出發。

怎麽知道隔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時間已經快八點了。

我們本來打算七點多出發的啊!!!

後來洗刷完畢吃完早餐后,出發的時候已經是超過八點半了。

我們乘搭BTS一直到Saphan Taksin站,然後走路到不遠處的CentralPier或叫SathornPier去,準備乘搭船隻到鄭王廟。

我站在櫃檯前,對櫃檯小姐說:“到N8Tha Tien Pier,兩張。”

櫃檯小姐撕了兩張票給我,說:“50銖。”

我眉頭一皺,心想明明記得網上說船票只要十多銖而已,怎麽兩張票要50銖?

於是我說:“我只要單程而已。”

櫃檯小姐還是給我那兩張票,點頭說:“五十銖。”

我搔了搔頭,覺得應該是漲價的關係,只好給了她五十銖。

後來才發現,原來在昭披耶河上航行的有好幾种船,分別是橙色旗幟、黃色旗幟、青黃色旗幟和觀光船。

網上說的那些價錢是屬於橙色、黃色和青黃色旗幟船的價錢。這些不同顔色旗幟的船分成快船和特快船,有些會每站都停,有些則不會。船費也依不同的站有不同的收費。

我們乘搭的觀光船則是定價25銖一趟,只會在通往觀光景點的站停船,所以不用花那麽多的時間。而且觀光船很大,不像其它的船那樣很難找到位子,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一直到靠岸爲止。



(觀光船前方,視野比較好)

(觀光船後方為上下岸的地方)

因爲N8 ThaThien Pier是在河的東邊,通往臥佛寺,而鄭王廟卻是在河的西邊,所以要到鄭王廟的話,必須先在N8 Tha ThienPier下船,然後花3銖坐船到對岸去。



(船隻的航程表,N5可以下唐人街,N8下臥佛寺,N9下大皇宮,N13下考山路。)


(乘坐渡輪到鄭王廟途中。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甚多,單在照片裏加上我的船就已經有八艘船在運河上航行。)

鄭王廟供奉的是鄭昭,一個擁有華人血統的泰國將軍。

鄭昭祖籍廣東澂海縣,名信。因爲早年喪父的關係,被鄰居昭披耶節基收為養子。身爲當朝大臣的昭披耶節基在鄭信13嵗的時候將他介紹進宮裏當侍衛,後來因爲有才能的關係,鄭信被任命為達府太守,接著提升為柏卻武裏總督。

1767年大城王朝被緬甸大軍踏平之後,鄭信突圍而出,並且招兵買馬,在同年成功收復失地,將緬甸人打回去。

鄭信看見大城已經滿目瘡痍,便決定捨棄大城,順著昭披耶河來到了吞武裏。



(鄭王像)

當他順著河流下到吞武裏的時候經過了一座稱爲瑪喀寺的古廟並進入參拜,那時正是黎明。

後來鄭信被人民擁戴成爲國王,成立了吞武裏王朝,並修建了瑪喀寺,並命名為“黎明寺”。

也有另外一個説法是說人們認爲廟内最高的塔的塔尖是每天最先接觸陽光的地方,於是便稱它為“黎明寺”。

船還沒靠岸,我們就已經能夠感受到整座寺廟的宏偉,而站在寺廟裏最高的塔腳下,那種磅礴的氣勢會讓人忍不住摒著呼吸。


(從河面上遙遙看見的鄭王廟)




(廟的入口處有這樣的一個告示牌,告知遊客必須遵守的服裝規定:基本上就是不能穿短褲、拖鞋和背心。若服裝不合格者可以向當局租借衣物。這樣的規矩也同用於大皇宮和臥佛寺,這是對他們宗教和文化的一種基本尊重。)

鄭王廟是僅次於大皇宮和玉佛寺之後規模最龐大的建築物,寺裏有五座一模一樣的塔,四小一大。最高的巴壤塔prang79米高,是婆羅門(柬埔寨)式的高塔,由拉瑪二世于1809年開始興建,然後在拉瑪三世在位時完成,有“泰國艾菲爾鐵塔”的美稱。


(巴壤塔塔尖高聳入天,所以當地人們相信這是第一個接觸陽光的地方。)

這座巴壤塔象徵印度神話裏的聖山須彌山,而四周較小的他則是用來供奉風神用的。

塔的底部有一整排的妖魔和猴子造型的人偶,做出支撐著塔的姿勢,而門口則有兩座大神像,代表的是印度神話裏的夜叉。塔的頂端有叉點綴,相傳是代表印度神--溼婆神所用的武器。




(塔的底部有妖魔和猴子造型的人偶作支撐著塔的姿勢。坦白說我看不出來哪個是妖魔,哪個是猴子。它的猴子都長得不像猴子!!)



(門口的兩個夜叉守護神之一,這是印度神話裏的大魔王通薩肯,Thotsakan。)


(這是另一個夜叉守護神,Sahassa Deja)

我們站在一道又窄又陡,通往塔的中間層的梯級前,她說:“要爬上去嗎?”

我說:“上去啊,很多人都爬上去哦。”

她說:“那我先上去,如果我跌下來的話你可以接著我。”

她這樣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那道梯級那麽窄又那麽陡,而且一級和一級之間的距離甚大,跌下來不是不可能的事。

許多人都是慢慢上去,再慢慢下來。

我在爬著梯級的時候,遠遠的看見中層的牆壁上似乎有許多的塗鴉,心中不禁感嘆道:“果然,那麽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地方還是敵不過沒有公德心的人的雙手。”

可是當我們抵達中層后,才發現原來有關當局在中層圍了一圈的黃布,讓人能夠在上面塗鴉留念。

我所看到的塗鴉,不但沒有破壞古跡,反而為莊嚴的古跡增添了些許的趣味。



(又窄又陡的梯級)



(從上面俯瞰的情景)



(塔的中層上供塗鴉的黃布。滿滿的都是塗鴉,我們要找個地方留下筆跡都難。)

上到塔的中層后,不但可以看到四座騎著巨象的雷雨之神--因陀羅的神像之外,還能夠從高處俯瞰昭披耶河,別有一番滋味。


(從上面俯瞰孕育了這塊土地幾百年的河流之母--昭披耶河)

整座塔有很多複雜且手工精細的雕刻,而且還有許多由各色陶瓷片、玻璃和貝殼所組成的花樣,甚是精美。

從遠遠看的話,會發現所有塔頂一閃一閃的,近看之下才發現原來塔頂上都挂著風鈴,風吹之下,再加上陽光在風鈴的金屬表面上反射,就會形成一閃一閃的效果,甚是漂亮。


(塔頂上的風鈴)



(塔的表面滿滿的被陶瓷碎片、玻璃和貝殼所組成的圖案所覆蓋。)



(精細複雜的雕刻,是整座塔藝術價值的根本。)

站在做工如此複雜、建築如此龐大的古建築之前,看著不遠處的昭披耶河,我們從古時代的宏偉,看見了自己的渺小。



(在大太陽底下行走的和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